“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宋代大文豪苏轼给予了荔枝很高的评价,作为我们生活中常见的水果,除了其甘甜的味道令人喜欢外,同时也具有极深的文化寓意,在知荐《传统国画课程》中便带大家了解认识了荔枝背后的意义。
荔枝原产于我国南方,其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汉代,后传入缅甸、印度等地,现在世界上很多国家及地区均有种植。
荔枝为常绿乔木,其树高可达10米左右,木质坚实,纹理雅致,历来为上等木材。果实卵圆形,成熟时呈暗红色或鲜红色,种子被半透明凝脂状的果肉包裹,味鲜美,但不易储存。
关于荔枝的最早记载文献是西汉司马相如的《上林赋》,当时写作“离支”,意为割去枝丫,因为那时候古人已经发现这种水果如果连枝割下保鲜期会变长,大约东汉开始“离支”写成“荔枝”。
荔枝果肉甘甜鲜美,同时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实甘平无毒……主治止渴,益人颜色,食之止烦渴、头重心躁、背膊劳闷,通神,益智,健气”,是食疗佳品,但其性热,不宜多食。
除了食用价值,古代文人也留下了关于很多关于荔枝的诗篇,比如我们开始讲到的北宋文豪苏轼,他对荔枝极其喜爱,当年被贬时路过当地有名的荔枝村,但已过荔枝成熟的季节,他只能遗憾作罢,后遇赦后再次经过荔枝村,正赶上荔枝成熟的季节,村民为了纪念苏轼两次踏进荔枝村便将村名改成了苏二村。
李苦禅《荔枝》
还有一个我们耳熟能详的典故:相传杨贵妃十分喜欢吃荔枝,但由于古代交通不便,荔枝的保存时间又很短,为博爱妃一笑,唐玄宗下令荔枝摘下枝头便立即派出快马背上,日夜兼程,沿途各省备有骏马,跑死一匹立即更换下一匹,不得耽搁,期间不知道跑死多少匹马,于是有了唐代诗人杜牧“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名句。
赵少昂《荔枝》
以世人的眼光来看唐玄宗此举可谓是昏庸无道,因美色劳民伤财,并不是一个合格的君主,但是作为相爱之人,自然是想将最好的给另一半,只不过身份及所处的时代让这显得是种过错。
娄师白《荔枝图》
唐代诗人白居易也根据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故事创作了名篇《长恨歌》: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胡絜青《荔枝鸽子》
除了诗篇中对荔枝的描写,其意象也被应用在国画当中:
荔枝树姿态优美,四季常绿,枝叶茂盛,果实鲜红,是一种富裕生活的象征;“荔枝”与“利枝”谐音,有福利满枝头之说,其果实也代表“利子”、“吉利”、“多利”等吉祥寓意。
宋佚名《离支伯赵图》
一颗寻常的荔枝竟有着如此多的典故及含义,这正是我们优秀传统文化历经传承的历史沉淀,在知荐《传统国画课程》中我们也能更多的了解到这些文化知识。
徐麟庐《荔枝》
课程通过对国画意象的分析介绍,带领学生掌握绘画方法技巧的同时,能更深入的了解这些意象所代表的文化含义,扩宽知识层面,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及文化自信心。
容漱石《荔枝》
为保证课程质量,知荐打造了专业的研发及师资团队,如国画老师谢俊,师从著名人物画家张宽武教授,从小跟随中原猫王乔三林学习国画,7年一线美术教学经验,参与《少儿创意美术》、《素描静物》等教材出版。
知荐谢俊老师作
传统国画采用进阶式教学和跨学科融合教学方式,从小学到初中分别采用游戏笔墨式教学、观察探索式教学、师法造化式教学和主题研究式教学,结合该学龄段的特点针对性的设计课程内容。
知荐传统国画3-4年级课程示范稿
除了优质的课程内容,知荐还和浙江大学等国内众多高校及展馆合作,带领学生走出校园,切身实地的去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在参观中增长见闻、收获知识。
知荐美育合作实践基地——浙江大学
知荐美育合作实践基地——浙江画院
在美育教育愈发重要的今天,知荐将继续秉承“知行合一,荐思践悟”的理念,结合学校及学生的特点推出更多优质课程,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全面发展的优秀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