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草

首页 » 常识 » 常识 » 阿拉善的沙漠暗藏quot黄金quo
TUhjnbcbe - 2025/4/10 7:12:00
北京哪个医院治疗白癜风专业 http://baidianfeng.39.net/a_wh/250406/j8vdfet.html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阿拉善盟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最西部,与外蒙古接壤,境内沙漠化面积占当地土地面积的82.3%。早在十几年前,当地政府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大规模退牧还林,积极探索治沙新路径。

年,阿拉善盟生态治理面积由过去每年不足0.3万公顷增加到现在的5.4万公顷;每年大风沙尘暴天数由上世纪90年代末的10-20天减少到目前的3-9天;并且当地农牧民经济收入从十年前的人均7千元,增加到现在的多元,翻了2倍多。那么,当地是如何在治沙的同时,增加农牧民经济收入?实现治沙、增收双赢效果的?来看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内蒙古阿拉善的调查。

阿拉善防沙治沙迫在眉睫

阿拉善的沙尘暴究竟有多厉害?这是记者刚到当地时最想了解的问题。58岁的潘友智,是当地土生土长的农牧民,说起沙尘暴,他是深有感受。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农牧民潘友智:沙尘大的时候,家里面、外面,眼睛睁不开,沙子感觉打得人脸疼,鼻子出气也困难。

潘友智告诉记者,遇到沙尘暴天气,他们农牧民还可以躲在家里不出门,但是,像铁路、公路等运输服务部门的工作人员,还必须得在工作岗位上。他们对沙尘暴的感受比当地农牧民还要直观、具体。

大学毕业,在当地铁路部门工作已经7年的技术员苏建忠,就给记者讲了他年第一次在戈壁沙漠地区,亲眼看到沙尘暴的情景。

呼和浩特铁路局临策铁路基础部治沙车间技术员苏建忠:它大概是刮一两个小时,就把铁轨基本上埋了,然后我们必须以最快的速度,把铁路清通,保证客车安全运行。

苏建忠告诉记者,沙尘暴严重的时候,一个星期能出现五、六次。一次沙尘暴就能把铁轨填埋几百米,甚至几公里。

这是戈壁、沙漠中的一座火车小站,站台外面就是戈壁、沙漠。听站上的值班员介绍,这是年5月,临策铁路开通运营时,修建的一个临时停靠的火车站。东起巴彦淖尔市临河区,西至额济纳旗的策克口岸,全长公里。铁路沿线80%的地段,是极度干旱区和沙漠边缘地带,其中有公里无人区。这里的夏天,沙漠表面温度高达70℃;冬天,最低温度甚至超过零下40℃。由于地处沙漠边缘,风沙危害是影响临策铁路最大的运输安全问题。大风一刮就是两三天,5米之内看不见人,2个人走路必须手拉手,否则会走丢。

魏孝海说,天鹅湖车站只有他和同事两个人,上两个星期班,再换另外两个人轮流上班。除了沙尘严重,最大的困难就是缺水。连这里的生活饮用水,也全靠铁路上的通勤车,每周从多公里外的临河运送过来,储存在站台旁边这个简陋的水窖里。

呼和浩特铁路局临策铁路运输管理部天鹅湖站助理值班员魏孝海:这个地方沙子大,盖住点(防沙子吹进去)。

央视财经《经济半小时》记者:这下面就是,从这个管道往下面,这下面现在就有水吗?

魏孝海:现在有半窖水。

记者:够多少天用的?

魏孝海:这就是够四五天用的。

记者:这个水就是生活用水?

魏孝海:生活,洗菜,洗澡,用这些水。

就这样一口水窖,一次大约储存三吨水,只够两个人一个星期用。

公里的临策铁路,大多数地段是极度干旱区和沙漠边缘地带,沙害影响区段有公里,占线路总长度的65%。沙害严重路段的积沙,曾超过轨面1.5米,年,/次旅客列车开通运营36天,其中风沙埋轨27天。为了提高铁路的运营效率,有关铁路部门和当地农牧民一步一步摸索治沙办法,并在治沙的同时,找到了一条致富路径,让他们的收入成倍增加。

秘笈之一:沙生植物鼓了农民的钱袋子

记者在当地采访中了解到,治沙,最关键的就是治理流沙,也就是把流沙固定在原来位置,防止一刮风,流沙就不断往前推进、侵蚀。当地农牧民把治沙的第一步叫压沙、挡风。而固定流沙主要的有效措施,就是种植各种沙生植物,如梭梭、白刺、红柳等沙漠、戈壁滩耐旱的植物。尤其梭梭,它的种子,被称为是世界上寿命最短的种子,仅能活几小时,但它的生命力很强,只要有一点点水,在两三个小时内就会生根发芽。梭梭能经受43℃的高温、也能抗御零下40℃的严寒;在年降水量25~毫米的荒漠土壤上可以存活,被人们赞誉为征服沙漠的先锋。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达雅尔赛苁蓉合作社理事长潘友智告诉记者,为了治沙,他现在的工作就是在戈壁、沙漠边缘种植梭梭;然而,正是这项治沙工作让他和其他农牧民找到了一条致富新途径。这就是,在靠近梭梭根部旁边,种植中药材原料——肉苁蓉。

肉苁蓉是我国传统的名贵中药材原材料,它是寄生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靠梭梭根部吸取养分、水分。目前每斤收购价都在七、八十元,好一点的,每斤得卖一百七、八左右。历史上肉苁蓉就被西域各国作为上贡朝廷的珍品,有一定抗衰老作用,素有“沙漠人参”的美誉。潘友智告诉记者,最初肉苁蓉大多数是野生的,后来,在当地农业科技部门和一些制药企业的帮助下,当地在大规模种植梭梭的同时,也种植肉苁蓉。

潘友智说,像这样播种下肉苁蓉的种子后,一般生长三年左右,就可以采挖了。接下来5-7年稳产期,每年都有收获。肉苁蓉生长管理期间,重点就是防止老鼠等虫害。为了防止老鼠药对环境和药材的污染,当地林业部门专门研发了一种既不影响生态环境,又高效消除鼠害的老鼠药。

由于各级政府和林业部门的重视,现在,当地肉苁蓉种植面积在不断地扩大。为了解除肉苁蓉种植户的后顾之忧,每年春、秋两季,肉苁蓉采挖上市的时候,当地肉苁蓉专业合作社对口供应的制药企业,就会按市场价格,统一上门收购。潘友智告诉记者,以前他用亩地养几十只羊,一年下来也就7、8千元,现在光种几百亩肉苁蓉,收入就明显增加。

记者:一年下来产值多少?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达雅尔赛苁蓉合作社理事长潘友智:产值三万(元),比加入合作社之前,翻了几番。

潘友智兴奋地告诉记者,卖肉苁蓉只是他家收入中的一笔,因为退牧还林和治沙,他们全家每年还能得到两笔国家治沙补助资金。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达雅尔赛苁蓉合作社理事长潘友智:梭梭树一年补助80(元),到现在补到(元)一亩;肉苁蓉是种一亩地,补助60(元),肉苁蓉是一亩地,补助60(元)。

这样算下来,潘友智种几百亩梭梭,光国家补助费就有十几万元,这是第二笔收入。此外,第三笔收入,是种7、亩肉苁蓉的国家补助费,大约4万多元。他为记者算了一笔账:种肉苁蓉国家每亩补助的费用是60元,跟他每亩要浇灌的水、汽车烧的油和人工等投入的成本费,差不多是一样的,等于两者一抵消,没有成本费。

记者大致合计了一下,潘友智家每年总共年收入20多万元。而当地一些制药企业,也因为肉苁蓉的生产加工,把周边农牧民发展、带动起来,现在肉苁蓉已经是当地的一种新兴产业。

内蒙古宏魁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总经理韩福才:现在我们的产值一共,一年是0万(元)。现在我们公司跟户农牧民合作。通过我们公司,就是肉苁蓉的种植加工,收购以后,他们牧民的收入,基本上(每户)平均每年,增加3万元左右,就这么情况。

十多年来,阿拉善盟农牧民响应国家退牧还林,积极治理沙漠,在保护环境的同时,让自己的收入成倍地增长。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同样遭受沙尘影响严重的临策铁路的员工们,更是采取多种治沙措施:有的在寸草不生的沙漠,用塑料网格沙障控制流沙风蚀,营造人工防风固沙林,治理沙害;有的在轨道两边,种梭梭、红柳等沙生植物,固定流沙,防止流沙填埋轨道路基。

呼和浩特铁路局临策铁路基础部治沙车间支部书记孙德奎:多公里的沙害区段,沙害区段,通过这几年的治沙,我们是以生物治沙、(加)工程治沙。生物治沙,我们前后打了三眼井,种植的梭梭、红柳、白刺,还有少量的杨树、柳树,现在达到,五十多万亩。对线路保证铁路运输,起到很大作用,现在沙害也很严重,我们还在治理。

在临策铁路段采访时,让记者惊奇地看到,沙漠里的天鹅湖火车小站,值班人员竟然在车站旁边的一片沙地上,将石块、杂物清理后,筛选出细细地沙子,然后再想方设法从别的地方搞来泥土铺在上面,最后硬是在这片戈壁沙漠地里,规整出一块80多平方米的大棚蔬菜地。

呼和浩特铁路局临策铁路运输管理部天鹅湖站助理值班员魏孝海:豆角、黄瓜,西红柿,葫芦,西葫芦、葱、韭菜,小白菜,都种,供自己吃。除了吃以外,有时候给附近的牧民,也送一点。

内蒙古阿拉善的农牧民在治沙同时找到了致富新路径;呼和浩特铁路局的职工们不仅治沙,甚至还在沙漠里种上了大棚蔬菜,既为沙漠增绿,又大大改善了员工的生活质量和生存环境。而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这个新财富故事,与前面故事不同的是,他不是在治沙中发现致富经,而是直接沙里淘“金”,也就是在对沙子的使用中,发现了另外一种沙漠里的新财富。

秘笈之二:创意沙画开创别样致富路

年7月8号早上7点多,37岁的别立古岱就在自己画廊里,开始画一种比较特殊的画——沙画。

沙画,顾名思义,用天然沙子创作的画;但是它和我们大多数人平时见过的沙画不同,既不是用流沙在透明玻璃上现场创作的剪影,也不是用沙子做的雕塑;而是在画板上,用天然的各种颜色沙子,创作出的一幅画,与油画、国画等作品最大地不同,就是画上的颜色,全部都是纯天然的沙子颜色,不添加任何人工合成颜料,给人感觉更自然、立体、逼真。这种让很多人头一次听说的沙画,不少游客看到后,也觉得很惊奇。

那这些沙画是怎么创作出来的?创作者又是怎么想到用沙子来画画的?

37岁的别立古岱告诉记者,他几岁时就跟着喜爱画画的父亲学画,后来上大学,也学了两年专业油画。9年,他带着自己的油画作品,参加当地举办的一次画展,在画展期间,他才第一次听说沙画,也感到很稀奇,于是专门来到沙画的展台仔细看。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农牧民别立古岱:画给我的印象,挺震撼的,用沙子还能画出来这种,表达出来,我们戈壁的,各种沙漠和骆驼、黑(水)城,我们阿拉善独特的那些,美妙的风景给表达出来,用沙子独特的艺术,给表达出来,我看着很(新鲜)。回去了后,我也是,想自己搞一下,沙画这个艺术。

用沙子也能这样创作画,别立古岱刚开始也感到有些震惊,但他心里却暗暗不服,他想,自己学过专业油画,照这种画法,自己也能画;而且,说不定还可以比一般的爱好者要画得好。一回家,别立古岱就迫不及待地尝试了一下。

因为胶水没干就直接在画板上用沙子画,结果串色成了模糊一片,第一次尝试就失败了,而后经过反复摸索别立古岱渐渐掌握了沙画的一些技巧,但当进行人物肖像创作时,他又遇到了难题。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乌力吉苏木农牧民别立古岱:第二次画的时候,没有那么多种颜色的沙子,完了以后,细致的眼睛、鼻子,眉毛、嘴唇那些比较细的地方,根本没法画,胶水浓度,浅的浓度没有调好。

别立古岱说,因为当时不知道还需要到沙漠里,挑选黑色、黄色、绿色、红色、白色等各种颜色的沙子,才能让人物肖像的各个部位有过渡、层次,所以第二次沙画尝试又失败了。在妻子的安慰、劝说下,别立古岱决定改变方法,从简单的入手,不要一上来就画人物风情等复杂、有丰富层次的东西;他先用笔描出一些蒙古文字,比如吉祥如意之类的祝福语,再用沙子在字上画,然后在画的旁边再配上传统的蒙古花纹,一副沙画书法作品也由此创作完成。让别立古岱夫妻俩没想到的是,这幅沙画书法作品一制作完,村里一位50多岁的老人,竟然隔三差五来他家反复看。

别立古岱的妻子祁敖登:来了以后,发现这个画做的不错,他说多少钱卖呢?我们就说一千块钱,他就说八百元行不行?我们说是第一笔生意,就说行,八百元还挺吉利的,就卖给他。

这之后,别立古岱继续研究沙画,他反复琢磨沙画怎么用沙子的各种颜色,搭配呈现多层次、立体逼真效果。最终他花了两年多时间,自己摸索总结出一套沙画创作步骤:先用画笔在画板上素描一遍,然后用调配好的胶水在上面刷一遍,等画板干了后,再洒上沙子一点点画。为了突出效果,有的沙画需要叠加七、八层,甚至十几层,就这样,沙子一层一层慢慢叠加上去后,一幅幅天然、立体的沙画作品完成后,让人爱不释手。

工夫不负有心人,每当这样的沙画创作出来,都会吸引不少游客的目光。沙画销售也成了别立古岱一家主要的经济收入。

别立古岱的妻子祁敖登:大概可以卖个,一百来幅(沙)画。

记者:大概卖多少钱?一个月或者一年下来,能卖多少钱?

祁敖登:一年下来,有时候十来万(元),有时候生意不好的时候,可以卖个四、五万(元)左右。

现在别立古岱还学会了用

1
查看完整版本: 阿拉善的沙漠暗藏quot黄金qu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