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仙是指道教供奉并且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八位得道仙真,从道教八仙到民间八仙,有很多有趣的传说故事。
据说,农历四月十四日是八仙之一的吕洞宾生日,那一天他会化身为叫化或小贩,到人间点化世人。那天,苏州会举行一个庙会,庙会集中地是苏州阊门内的福济观,此观以吕洞宾为禅师,俗称“神仙庙”。市民和四周的百姓都来此“轧神仙”,期望能遇到神仙的化身,沾点仙气。还有说凡患有疑难杂症的病人,这一天如果前往观中进香,往往会不治而愈,称“天医院”。
每逢轧神仙这天,神仙庙附近货摊林立,小贩、香客川流不息,不少商贩出售花草树苗,如万年青、吉祥草、神仙花、千年运、还有卖神仙糕、神仙帽、神仙龟等,都挂上了神仙、吉祥的名号。民间习俗还认为每逢吕祖生日前夕,剪下千年运的老叶铺在路上,让各路前来庆寿的神仙踩上,可以沾染仙气。
这天,各家各户还要剪蒀叶(“万年青”叶),散布街坊,祈愿恶运去,好运来。因为“蒀”与“运”同音,除“蒀”就是除恶运了。又往往要去庙中买些新蒀叶回来,这就是迎好运了。
《红楼梦》开篇就说“阊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
明代唐寅的诗作《阊门即事》写道:
世间乐土是吴中,中有阊门更擅雄。
翠袖三千楼上下,黄金百万水西东。
五更市卖何曾绝,四远方言总不同。
若使画师描作画,画师应道画难工。
吕洞宾选阊门福济观驻留也就不奇怪了。
清代诗人沈朝初曾作《忆江南》:
苏州好,到处庆新年。北寺笙歌声似沸,玄都士女拥如烟。衣服尽鲜妍。
苏州好,豆荚趁新蚕,花底摘来和笋嫩,僧房煮后伴茶鲜,熏炙似神仙。
苏州好,载酒卷艄船。几上博山香篆细,筵前冰碗五侯鲜,稳坐到山前。
苏州好,酒肆半朱楼。迟日芳樽开槛畔,明月灯火照街头。雅坐列珍羞。
苏州好,葑水种鸡头,莹润每疑珠十斛,柔香偏爱乳盈瓯,细剥小庭幽。
苏州好,生日庆纯阳。玉洞神仙天上度,青楼脂粉庙中香,花市绕回廊。
苏州好,串月有长桥。桥面重重湖面阔,月亮片片桂轮高,此夜爱吹箫。
......
此词分别描绘了苏州的新年、蚕豆、船宴、酒肆、芡实、轧神仙和游石湖......江南水乡风光真使人流连忘返,称赏不已。
再说以酱汁肉名扬江南的“陆稿荐”,这是苏州有名的老字号。它本是一家开在皋桥的普通肉铺,最初没有铺名,生意也比较清淡。
传说某年四月十四日轧神仙前夕,天气炎热,有一个衣衫褴褛、身背稿荐、手捧两只叠在一起的旧陶钵的乞丐,走进肉店求宿。陆老板心地善良,见乞丐老而多病,便让他在灶门空地上暂时居住,每天还供给饮食。半月以后,乞丐病好了,来谢店主说:蒙受恩德,无以为报,只有睡觉用的破稿荐一条,请收下。
稿荐就是用稻草、麦秸等编成的垫子。陆老板正好要生火煮肉,于是就顺手扯了一把放进灶膛里,没想到这锅肉香气飘远,人们闻香而至,一锅肉一抢而光。一位秀才听他讲述救助老乞丐的过程,笑着说:神仙轧到倷店里厢来哉!于是陆老板小心收藏起稿荐,每次引火只用一根,还取店名为”陆稿荐“。
其实陆稿荐的名气在于严格选料、精心烹制;苏州人吃得精细、讲究。
太湖边的光福有个上、下崦村,清代诗人黄中坚在《春日过上崦》写道:
云白山青水拍天,菜黄麦绿柳含烟。
此中但有王摩诘,不使林泉让辋川。
又有诗云:
云满山腰雨满天,草平湖岸水平田。
前村烟树迷离处,有个渔翁放钓船。
那么好的地方当然少不了八仙的踪迹。
因此就有传说上、下崦想造桥以通二崦,但木桩在湖里就是打不住,去请教圣恩寺当家大和尚,和尚告诉村民说,某月某日,光福街上会来七位乞丐,你们拉住最后一位跛脚的乞丐,请他帮忙就可以了。
其实跛脚乞丐就是铁拐李,见被识破,只好说,去买包枣子给我。一位村民赶紧去买了包枣子交给他,他对众人道:我把枣子核扔在河里的什么地方,你们就在那里打桩,最后桥就造起来了。上、下崦村也更美啦,到阳春三月,菜花金灿灿,麦苗绿油油,垂杨点湖,鸭鹅戏水,桃红柳绿,燕舞莺歌。
神仙、传说都是百姓的企求和愿望,而苏州的富庶美丽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