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柏在我国非常常见,几乎全国都有分布,为常见的庭院绿化树种,也是首都北京的市树。
侧柏生存年限很长,常有百年和数百年以上的古树,它树形挺拔、苍劲古朴,木材可供建筑和家具等用材,叶、枝梢和种仁又可入药,中药名为柏子仁和侧柏叶。
它们在我国药典中分属两种不同的药材,功效作用也有较大区别。
侧柏叶为侧柏植株的干燥枝梢和叶,多于夏、秋二季采收,阴干而得。
柏子仁为侧柏的干燥成熟种仁,秋、冬二季采收成熟种子,晒干,除去种皮,收集种仁而得。
接下来我分别介绍之!
侧柏,又名扁柏,柏科常绿乔木,小枝扁平,直展成一平面,两面相似。
球果长卵形,种子长卵形,无翅,全国各地分布。
在民俗观念中,“柏”是“百”的谐音,寓意着“百事如意,心想事成”。
侧柏叶是侧柏的枝叶,因其叶四季常绿,生命力旺盛,故也象征着生机、活力、长寿和喜庆。
所以,在家里办喜事、过年时,人们都会把柏枝插到门口或门栓上,以示吉祥喜庆!
另外,关于柏树之命名,也很有来历!《六书精蕴》中就讲:“万木皆向阳,而柏独向西指,故字从白,白者,西方也。”说的是树木大都向阳而生,唯独柏树面向西方。
须知,五色、五味皆基于五行,外通于五季、五方,内通于五脏六腑、四肢百骸。
而“西”正对应的是“白”,加之柏树本为木本植物,故得名“柏树”。
我今天讲的“侧柏”正是柏树的一种,其叶扁而侧生的,故曰“侧柏”。
侧柏叶色青翠,气清香,凌冬而不凋,其味苦而性寒,为阴中之阳药。
气轻清则能升,味苦浊则能降,又入血分,能引肝血上濡头面,又能滋肺清火。
临床用之多治疗吐血、衄血、咳血、唾血等血症及脱发。
但此药亦是养生妙品,李时珍《本草纲目》有“乃多寿之本,所以可以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饮”的记载。
李时珍还认为:“柏性后凋而耐久,禀坚凝之质,乃多寿之木,所以可入服食,道家以之点汤常饮,元旦以之浸酒辟邪,皆取于此。”
侧柏以枝、叶入药,即侧柏叶,有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的功效。
但久服、多服,易导致胃脘不适或食欲减退,故需在医师指导下使用。
侧柏可以治疗血热出血的疾病。
侧柏叶,性味苦、涩、寒,可止血,众多医书中都有记载,它可以治疗人体上部的衄血、咳血、吐血和人体下部的尿血、便血、崩漏不止。
侧柏止血的主要有效成分为皮苷和鞣质,止血多用侧柏炭。侧柏可以治疗肺热咳嗽,咯痰黄稠的疾病。
侧柏叶入肺经,《医林纂要》描述此药可泄肺逆,故对肺系疾患,如咳嗽、咳痰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现代药理研究的相关论文也认为侧柏叶有镇咳、祛痰、平喘的作用。
化痰止咳宜用生侧柏。
此外,侧柏还可以治疗脱发、须发早白的疾病。
我给大家介绍一个辅助治疗脱发以及白发的外用简方,经过实践检验是有效果的。
方法如下:先将侧柏叶30g(鲜品加量)煎熬,然后用煎煮的汤液将头发弄湿,然后外面包裹毛巾。
用毛巾包裹30~60分钟,然后将侧柏叶的汤液用清水洗净。每星期2~3次,坚持治疗一段时间就能够取到一定的治疗效果。
柏子仁,又名柏实、柏仁、侧柏仁等,为柏科植物侧柏的种仁。柏子仁历来被视为养心安神、驻颜益寿的珍品。
早在汉朝的《神农本草经》中就被列为“上品”药材,并称:“主惊悸、安五脏、益气、除湿痹。久服令人润泽、美色、耳目聪明、不饥不老、轻身延年。”
《本草纲目》言:“柏子仁,性平而不寒不燥,味甘而补,辛而能润,其气清香,能透心肾、益脾胃,盖上品药也,宜乎滋养之剂用之。”
近代大医张锡纯论柏子仁:“柏树杪向西北,禀金水之精气,其实采于仲冬,饱受霜露,且多含油质,故善养肝”,肝虚胁痛,可单用柏子仁30克煎汤服,效果明显。
著名中成药“柏子养心丸”就是以柏子仁为主,配以枸杞子、麦冬、当归、党参、枣仁等精制而成,具有补气养血、宁心安神的功效。
主治心气虚寒、心悸易惊、失眠多梦、健忘之症。
传统中医认为,柏子仁,甘、辛,气香性平,无毒,入心、肝、肾经。
治心虚惊悸怔仲,兴阳道,安五脏,敛汗,润燥。
身体颜面燥涩者,皆治之,乃延生之妙品,尤宜与补心、补肾之药同用,其功用尤神。
由此可以看出,秋燥之时,可服柏子仁。
松柏禀秋气而生,得天之阳气,乾为天,为金,金气主降。故松柏最适合于秋天养生之用。
柏子仁清心经之浮火,降阳明之浊气,可用于便秘、失眠、上火诸症。
且诸仁皆有润燥之功,最宜于秋燥之令。
古人云,凡草木之仁,皆能养心气。
服法:炒香研细末,温水冲服,或者直接水煎服。
文末给大家介绍个食疗方:柏子仁10~15克,粳米50~克,蜂蜜适量。
将柏子仁去皮、壳、杂质,捣烂,同粳米煮粥,将熟时放蜂蜜,稍煮一二沸即可。
每日服2次,此食疗方特别适合于有睡眠障碍及便秘的人群。
#健康养生#分享:孙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