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城大地上流传至今的传统美术悄然无息地渗透在人们的服饰、生活、生产、庆典等活动中他们源于生活又作用于生活是最真诚、自由、又个性的美下面就和小编一起来看看隐藏在咱民间的非遗传统美术工艺……
传统美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既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也是我国历史发展的见证。剪纸、版画、年画、竹雕木雕、石雕等都属于非遗的传统美术范畴,传统美术类非遗往往有浓厚的地域特色,它依托于人存在,与该地区人的活动紧密相关。
高平绣活
高平在历史上种植桑麻很普遍,高平妇女大多能纺善绣,这种传统的绣活技艺往往是通过家传、相互之间的交流而得以延续的。她们运用多种手法表现自己设想的题材,创造出无数既富有装饰趣味又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绣活作品。
从遗存作品来看,高平绣活至少在清末民初已经在当地广泛流行。高平绣活在漫长的创作实践中,根据作品用途、表现内容、塑造形象的不同,形成了多种绣活针法,根据所绣内容和追求效果选用不同的针法,合适的针法能够恰到好处地表现绣活的造型和质感。
高平绣活多取花卉、瓜果、虫、蝶、吉祥鸟、瑞兽等为题材,用这些形象组成各种吉祥图案,取材之意在怯灾避祸、纳吉求福,一个图案就是一个历史故事,一个美好传说。此外,高平绣活多从戏曲中吸取营养和素材,经常将戏曲中的人物和情节作为表现内容。
旧时的高平农村衡量女子的巧与拙,完全根据女子绣花、缝衣、做鞋时手工针脚的好坏来评定。俗话说:“孩子的衣,妈妈的脸。”孩子身上的围嘴、兜肚、老虎帽、虎头鞋,不仅饱含着母亲对孩子的祝愿、期望和爱,还包括对女子心灵手巧的肯定。
高平绣活,俗称针花、扎花,可分为丝线绣和布贴绣两大类。在风格上既具有中国四大名绣委婉、细腻、含蓄、构思精巧的南国风韵,又兼具粗犷、豪放、夸张、刚柔并济的北方特色。
高平绣活色彩对比强烈,一般采用黑、蓝、红、紫或淡蓝为主色,用鱼肚白做衬色,明朗而不耀眼,强烈而不刺目。为了把这个项目传承发展下去,当地政府选择寺庄镇为试点,多次组织农村妇女到丝纺公司学习绣活手艺,在传承的同时,也帮她们多了一条发家致富的渠道。
丝线绣有平针绣、打籽绣、盘金绣、披金(银)绣等针法。平针绣比较常用,根据绣品的造型,有长短之分,要求线条排列均匀不露底。平针绣具有光洁、细腻、表现力丰富的特点。长短针交错运用,力求齐整,表现出非常丰富的绣活效果。打籽绣是指每绣一针将丝线绕成粒状小疙瘩,将这些小疙瘩细密地排列成形,因每绣一针见一粒子,所以称为打籽绣。其特点是结实耐磨,一般在儿童的帽尾巴、针线绣包、绣鞋、粉擦上用这种方法。民间艺人还用来绣鸟的眼睛和花蕊,用以点睛,质感效果好。
盘金绣是一种装饰手法,用金线盘曲成形,然后再爬绣在底缎上。披金、披银绣则是先将金、银箔片剪成形,附在底缎上,然后再用丝线沿花边绣牢,造型的外缘均是金银箔勾勒成的线条,显得画面富丽堂皇。在实际运用中,为使内容丰富,往往各种绣活手法交插使用。
丝线绣一般用于做细活,用绣针和丝线将内容绣在真丝缎面上。结婚的绣衣、龙凤绣鞋、鞋垫、围裙角、粉擦都用丝线绣成。
平针绣表现力最丰富。打籽绣结实耐磨。盘金绣、披金绣使画面显得富丽堂皇。还有一种绣活针法叫布贴绣,裁剪衣物剩下的各色布头便是绣活的好材料,制作时把布头按照构思要求剪裁成人物、动物、花卉、草木等形状,然后堆贴在底面上锁边绣成,成品朴素大方,色彩艳丽。
面花(阳城焙面面塑)
阳城传统面塑分布很广,根据制作方法不同,可分为生面塑、炸面塑、蒸面塑和焙面塑。焙面面塑即焙面娃娃,是阳城面塑中的佼佼者。阳城焙面娃娃是娘家给女儿“送十五”的传统活动中确定的民俗礼仪。
焙面娃娃是用特制的砂土套锅烤制而成的。主料为上好的麦面,辅料是杏仁水、糖稀搭色水、黑豆、花椒籽等。经焙烤出的食品,其特点是形状美、闻得香、吃着脆,是阳城最有特色的面食品
焙面娃娃表现内容丰富,有传说故事、戏剧人物、动物飞禽、花蝶鱼虫。年,阳城焙面面塑参加山西省文化厅举办的“山西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选送30余件作品,一举夺魁获得金奖。后又参加中国文化部“中国民间艺术一绝”大展,选送18件作品,获集体金奖。年,列入我市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年赴京参加首届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手工技艺》大展。
非遗·小知识
焙面娃娃制作方法,大致可分为八个步骤:
1.先用杏仁水和面。(起虚的作用)
2.按作品用料将面切成小块。
3.用擀面杖将面泥按作品需要的形状擀薄。
4.用刀或剪刀按所要塑造的物象裁剪出大体基础即底料。
5.捏制头、手、人物的身姿动态等。
6.装饰。花朵可用细面条缠绕出花形,也可剪出几片花瓣形的薄面泥,其上用梳子压纹,然后用镊子从一边向另一边轻轻推挤,然后成单瓣或复瓣组合,再蘸少许水沾在该装饰的部位。
7.上色,除面部、手脚或某朵花该露白部分外,用熬制好的糖稀搭色水均匀反复地涂在作品上,至满意为止。
8.烤焙,加热后的套锅烤焙,烤焙时不能翻动,必须掌握火候,一次成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