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5)、声闻之果位
声闻人果位大体分两种,凡位与圣位凡位又分为:外凡、内凡。
外凡包括:五停心、别相念处、总相念处内凡者有四:暖、顶、忍、世第一以上七位总名凡位,亦名七方便位。
圣位亦分三种:见道位、修道位、无学位
见道位有:须陀洹果
修道位有:斯陀含果、阿那含果
无学位有:阿罗汉果(此四果后文详叙)
2、缘觉,依思议生灭十二因缘
缘觉,又称辟支佛。
缘可思议生灭十二因缘教证得偏真之觉,所以叫缘觉。
所谓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忧悲苦恼。
顺生门十二支,辗转为因,互相资助,形成业果循环。
依还灭门而修,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灭,生灭则老死忧悲苦恼灭。
一切法灭后,觉悟到真谛的道理。
与前之四谛的区别只是开合不同而已。无明、行、爱、取、有,此之五支,合为集谛。余七支,为苦谛。对治十二因缘顺生的方法,便是道谛,无名灭,直到老死灭,便是灭谛。
亦名独觉
所谓独觉,指那些不能出生在佛世的修行者,或在佛世而不能亲闻佛法之人。他们独宿孤峰,春看百花开,秋观黄叶落,默默观察世间万物的变化,深入思惟修习,渐渐觉悟真谛的道理,故名独觉。
名字虽然不同,修行的断证没有差异。虽断三界见思,与声闻同。但是缘觉还要灭除部分习气,所以居声闻之上。
3、菩萨,依事六度而行
菩萨初发心时,依四谛境,发四弘誓愿,于三大阿僧祇劫,修事六度行。
所谓三大阿僧祇劫:
从古释迦至尸弃佛,值七万五千佛,名初阿僧祇。同声闻外凡位
从尸弃佛至然灯佛,值七万六千佛,名第二阿僧祇。同声闻暖位
从然灯佛至毗婆尸佛,七万七千佛,名第三阿僧祇满。同声闻顶位。
所谓六度:
即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此六事,可以自他度脱生死,到涅槃彼岸,故称六度。
更住百劫,种三十二相好之因。
修行六度,每度均有圆满之时,同声闻下忍位。
入兜率,托胎、出胎、出家、降魔、安坐不动。为中忍位。
次一剎那入上忍位。
次一剎那入世第一位。
修八忍八智、九无碍九解脱,与无漏真谛相应,三十四心顿断见思惑、以及全部的习气,菩提树下,坐吉祥草,成就劣应丈六身释迦牟尼佛。
受梵王请,三转法轮,度三根性。住世八十年,入无余涅槃。此即三藏教之佛果。
声闻、缘觉、菩萨三乘人,修行证果虽不同,但是同修析空观,同断见思惑,同出分段生死,同出三界,同证偏真涅槃。
诠实有二谛,只行三百由旬,终究只是入化城而已,并未得究竟佛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