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来源:重庆日报」
铜锣峡唐郭路沿线,岩体上嵌作参照物的观测桩。记者王天翊摄
铜锣峡位于铁山坪山脊南段,悬崖峭壁,夹长江对峙。
在铜锣峡唐郭路沿线一段4公里长、多米高的崖壁上,发育有块危岩、块孤石、1处不稳定边坡,让该路段成为重庆中心城区危岩孤石最密集的地带。
12月19日,记者驾车前往此处。向南出月亮湾隧道,一块块留下岁月痕迹的地质灾害警示牌迎面而过,提醒着过往的行人和车辆:这里曾经很危险!
年以来,该路段已发生4次较大规模的危岩崩落灾情,小规模的险情也时有发生。当地群众介绍,走这段路,需要“一只眼看路,一只眼看崖”,风景好,却逗留不得。
年,重庆出台方案,对中心城区范围内的明月山、铜锣山、中梁山、缙云山进行保护提升。经过治理,这里的危岩、孤石“消停”了不少,未再引发灾情。
地灾治理是一项费时费力费钱的工程,多处危岩、孤石是如何有效防范治理的?
江北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局长黄翠微道出关键词:分类施策。
对于摸排中发现的稳定性差的37处危岩、孤石,立即开展应急治理。体量小的,直接清除;体量大的,通过锚杆锚固;悬空的,采用立柱支撑;存在空洞和裂缝的,用石块加混凝土进行嵌补、填充;潮湿和渗水的,修筑截排水沟,防止水对岩体的侵蚀和润滑。
对处于基本稳定和欠稳定状态之间的多处,采取“技防+人防”的手段纳入动态监测。在对岸的监测站,地质队员利用云台摄像机的“千里眼”,建立坐标系,以岩体上嵌入的观测桩为参照物,可监测到毫米级的岩体位移;对于其中70多处稳定性较差的危岩、孤石,地质队员还运用应力感应绳、位移传感器等设备实施精准监测。
12月19日,工作人员正在清理唐郭路沿线山体上的枯死竹、老年竹和倒伏竹,为后续的林相改造和森林抚育腾出空间。记者王天翊摄
同时,江北区还建立了“四重网格”人防体系开展常态化监测、防范和预警,由当地居民作为群测群防人员,负责隐患点巡排查和监测;驻守地质队员对群测群防工作进行技术指导;镇街负责人管理辖区内地灾防治工作;区县技术管理员负责组织、指导、协调、监督做好全区地灾防治工作。
多措并举之下,月亮医院沿线长4公里、宽1公里范围内稳定性差的37处危岩、孤石已全部治理完成;其余基本稳定和欠稳定状态之间的多处也全部纳入动态监测。
不仅如此,按照“危岩治到哪里,森林抚育就开展到哪里”的原则,江北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正在重点对治理后留下的“林疮”进行森林抚育,实施林相改造增植彩叶和开花植物。到明年3月,铁山坪林场铜锣峡片区森林抚育项目将完成乌桕、桢楠、藤本蔷薇、金边吊兰、吊竹梅、三角梅、红叶石楠球、鸢尾、吉祥草等苗木栽植,合计36万余株。
随着安全性和景观的提升,壮美的铜锣峡成了更加靓丽的“市民花园”。望江温泉相关负责人介绍,年以来,该景区年均接待游客比治理前增长了两成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