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祥草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贾方舟牧马人之歌画家慕保国笔下的草原
TUhjnbcbe - 2024/6/14 19:27:00
北京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nxbdf/

慕保国

年出生于内蒙古乌兰察布盟

内蒙古美协会员

内蒙古政协画院院士

乌兰察布市书画院(美术馆)院士

内蒙古第十届政协委员

▲《牧》68X68cm

曾任《中国书画博览》杂志社主编助理、特约撰稿人、《时代名家》学术主持。曾在《中国书画》、《中国书画博览》、《中国书画报》等全国多家刊物发表美术评论30余篇,并多次参加全国性美术展览。

▲《草原八月》45Xcm

牧马人之歌

——慕保国笔下的草原生活

文/贾方舟(著名美术评论家)

▲《远方》90x94cm

慕保国,作为一个草原画家,以草原生活为题材创作作品是天经地义的。在中国历史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以放牧和狩猎作为他们的基本生存方式,一直延续至今。这种独特的生活充满诗情画意,因此也成为许多画家特别是草原画家笔下一个历久弥新的主题。

▲《大漠孤烟》45X48cm

据我国画史记载,早在六世纪,就曾出现“髡顶高鼻”的游牧民族形象,到唐代,这类题材已经被归类为人物画中的“番马”或“番部人马”。而且这一画科一直兴盛到辽金,其中最著名的画家是契丹人胡瓌(唐末五代)。上世纪80年代,中央民族学院教授陈兆复先生还曾著文提出以胡瓌为代表的“北方草原画派”这一概念。由此可见“番部人马”的历史渊源。

▲《灰腾锡勒的冬天》90×94cm

今天的草原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可以描绘的场景和风土人情随处可见。80年代初,妥木斯以草原为主题的油画作品受到画界高度评价,因此成为草原画派的领军人物,慕保国作为他的学生,受其影响是自然的。但他主要从事水墨画创作,因又就教于贾浩义先生,在这两位老师的影响下,他没有泛泛地表现草原的方方面面,而是把这一主题锁定在“马和牧马人”身上。

▲《敖包山下》68X68cm

蒙古族以游牧方式长期生活在广袤的草原上,马不只是他们的交通工具,更重要的是它们在和人的长期相处中所建立起来一种情感联系,没有这样的生活经历,你很难想象人与马之间的那种和谐与默契。草原长大的孩子很小就会骑马,甚至可以说他们就是在马背上长大,与马相依为命,所以称蒙古民族为“马背上的民族”至为贴切。慕保国是否在马背上长大我不清楚,但他选择马与牧马人做为自己的绘画主题无疑是抓住了草原题材的主线。在平静安详的草原生活中,最富有动感、最富有魅力、最能体现蒙古族这一族群骁勇强悍精神的就是这些牧马人。他们风驰电制般地飞奔于高天大野,或轻快地从地平线漫步走来,即便是安静地坐下来歇脚,那北方汉子的体魄和英姿也无不让画家心潮澎湃。

▲《走过草原》90X94cm

慕保国的写意水墨简约单纯。以线造型,略施淡彩,是他的基本手法。在画面结构上,多取“横披”和“立轴”。以横披表现草原的开阔、广远。一字排开的牧马人由远而近,在高天大野中像一排跳动的音符,在马蹄踏踏的节奏中演奏着雄宏的乐章;而以立轴竖幅多表现草原的纵深和层次。马群如飞瀑般自上倾泄而下,极富气势和速度感。

▲《草原双骏图》68X68cm

慕保国所以能够自如地营造出这众多画面,与画家重笔意、重抒写不无关系。他不以大的墨块构成画面,他的主要手法是笔线。观其画,线条畅达婉转,顿挫有力。行笔或断或续、或粗或细,极富节奏感。在形象塑造上,他并不作深入刻画,常常是寥寥数笔,一个微妙生动的形象便跃然纸上。这种把握形象的能力,若没有长期对描绘对象的观察理解,没有见诸于手头的速写功夫和笔墨修炼是不可能达到的。

▲《大漠归牧图》68X68cm

慕保国用水墨写意的方式谱写的是一曲曲“牧马人之歌”,它像诗,也像散文。他有意淡化叙述性,不在意画面的情节性和风俗性表达,因此没有陷入表面的风情式描绘,他更注重表现的是蒙古民族骁勇强悍的英雄品格和阳刚之气,尽力凸显蒙古民族作为一个地域族群的性格特征。画家常常用描绘群像的方法,其目的就是要努力凸显这个马背上的民族无坚不摧、勇往直前的精神气质。

▲《草原长调》90x94cm

慕保国并不是一个单纯的只会画画的画家,他还是诸多艺术活动的组织者和策划人,兼做着许多与艺术相关的事情,这些事情和他的艺术创作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他的多重身份,塑造着他作为一个画家的特有品格。

▲《套马杆的汉子》90x94cm

▲《吉祥草原》68X68cm

▲《杜尔伯特行旅图》68×68cm

▲《灰腾锡勒草原》90×94cm

▲《天地间》90X94cm

1
查看完整版本: 贾方舟牧马人之歌画家慕保国笔下的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