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1日,我们迎来冬至节气。古书载:“冬至,十一月中。终藏之气,至此而极也。”“至”是极致的意思,此时冬藏之气已经到了极致。这一天整个北半球昼最短,夜最长,阴气极盛。之后白昼开始一天天变长,阳气回升。
△金银湖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胡金华摄
冬至日后,我国大部分地区的气温会进一步下降,进入所谓“数九寒天”。但日照时间却开始逐日增长,正所谓“阴极之至,阳气始生”。
△东湖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周江平摄
流传于*河流域的“九九歌”,生动描述了从冬至到来年春分的气候、物候变化以及农事活动规律:
△新洲涨渡湖附近农家挖藕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韩昶光摄
“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雁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
每九天算一“九”,一直数到“九九”八十一天,才能冬去春来。在寒冷干燥,万物凋零的农闲时期,人们盼望着熬过寒冬,等春回大地时,再播种新一年的希望。
■古人认为,蚯蚓感到阳气能伸展,感到阴气会蜷缩。冬至是阴气最重的时候,蚯蚓交缠成结,蜷缩在土里过冬。
■麋喜水泽属阴,冬至过后,阴气渐退,麋感受到阳气变化,褪下了角。
■阳气初生,山中泉水未完全冻结,可以缓缓流动。
雄性麋鹿通常从冬至左右到次年春季褪角。武汉动物园的动物医生任妙璇介绍:“鹿角会从基角盘处完全脱落,主要原因是此时麋鹿体内的睾丸酮激素分泌减少。”次年3、4月,新的鹿角会开始长出,7、8月份进入交配季节时,鹿角正是雄鹿们角逐的武器,最终胜出者即是鹿王。“鹿王喜欢将稻草等顶在鹿角上,以引起雌鹿的注意,所以它通常很容易被认出来。”
冬至前后是枇杷开花的时候。“枇杷树上朵朵白花绽放,藏身在绿叶丛中不甚显眼,但细雪冷雨中暗香徐来,也是独有美景。”待到次年仲春,枇杷果实开始成熟。
△麦冬记者李永刚摄
麦冬是武汉很常见的地被植物,在城市道路边、公园里很容易看到它的身影。麦冬耐阴又耐旱,容易养护。一年四季,麦冬日复一日都是同一副模样,但是在仲冬时节,却是它带给你惊喜的时候。
△山麦冬记者李永刚摄
这种多年生的常绿草本植物,在初夏开出一串淡紫色小花,随后结出少则两三颗、多则五六颗深绿色的、小珍珠一样的果实。冬季随着气温下降,麦冬的果实会“突然”变成一种极深邃而又纯正、明亮的蓝紫色。
△吉祥草记者李永刚摄
冬至成为节日,可以上溯到周代,当时国家于此日祭祀,以求国泰民安。到了汉代,冬至正式成为一个节日,官府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百官放假休息,次日吉服朝贺。唐代至清代以冬至和元旦并重,百官放假数日并进表朝贺。
△解放公园的冬日阳光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刘巍摄
民间的冬至节俗比官方礼仪更加丰富。南北朝时,民间有冬至日食赤小豆以避邪的习俗。唐宋时冬至要穿新衣、办酒席、祀祖先、庆贺往来,几乎同过新年一样。明清时期,民间冬至节俗集中在祀祖、敬老、尊师这几个方面,还衍生出吃汤圆、全家聚餐等活动。
可见,说冬至是“亚岁”“大如年”,绝非虚言。究其原因,与冬至是“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有关,正如杜甫在《小至》中写的“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古人认为这是一个循环的开始,其中蕴藏生生不息的力量,故将此日视为吉日。
△古德寺的柿子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宋丽萍摄
△冬至节气记者李永刚摄
冬至团圆之时,北方人餐桌上最不能少的就是饺子。河南南阳至今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据传是为纪念“医圣”张仲景施药治病的故事。在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到了冬至这天,京师人家多食馄饨。
包饺子
长江日报城市摄影队
?孟刘虹摄
?皮蛋.